close

佛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鼻祖,精神分析學派不同於實驗心理學的定量研究,而是近乎醫學的臨床方法,觀察精神病患的情緒或無意識的行為。

精神分析主要受三方面背景影響:

1.心理神經學(Psychoneurosis):醫學界神經疾病的研究。

2.活動心理學(Activity Psychology):觀念衝突與動機之「動力心理學」。

3.享樂主義(Hedonism):結合功利主義與聯想主義,謂人具有「趨樂避苦」傾向。

在佛洛伊德的研究裡,潛意識與夢是重要的主題。他認為「潛意識」是決定人行為的最基本原因,可用「自由聯想」和「夢的解析」方法發掘之。

他認為libido(原始的慾力)與性,是人的每一動作、思想的基本動力,是一非常自私、侵略和性欲的驅力。

佛洛依德依其libido觀點,出版《性欲理論的三貢獻》,提出性心理發展的五階段理論:

1.口腔期(oral stage):初生至一歲,嬰兒藉由口腔的吸吮來獲得快感。

2.肛門期(anal stage):一至三歲,小孩藉排泄時肛門約肌的鬆弛來獲得快感。。

3.陰莖期(phallic stage):三至六歲。小孩藉觸摸性器來獲得滿足,並開始對異性父母有性幻想。

4.潛伏期(latent stage):六歲至青春期。將對性的需求轉移至社會化的歷程。

5.生殖器期(genital stage):青春期以後。開始有性的需求,且企圖尋求滿足。

對人格結構的看法,佛洛依德原先主張以意識作為劃分的界線:

1..意識(consciousness)是一個包括多種概念的集合名詞,其涵義係指個人運用感覺、知覺、思考、記憶等心理活動,對自己的身心狀態(內在的)與環境中的人、事、物變化(外在的)的綜合覺察與認識。

2..潛意識(unconscious)是指潛藏在意識層面之下的感情、慾望、恐懼等複雜經驗,因受意識的控制與壓抑,致使個人不自覺知的意識。

3..前意識(pre-conscious)一指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的一種意識層面,為精神分析學派所主張;一是貯存在長期記憶中的訊息,經檢索而產生意識,為認知心理學所主張。

直到1923年,佛洛依德的自我理論正式發表《自我與本我》(The Ego and the Id),改用「本我、自我、超我」來說明人格結構,而其動力仍是libido

1.本我(Id)為人原有的本能,是無意識的,包括一切遺傳及本能。

2.自我(Ego)為人格之意識部份(包括前意識)。

3.超我(Superego)為社會化後的道德良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amaki2hiroshi 的頭像
    tamaki2hiroshi

    tamaki_hiroshi

    tamaki2hiros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